烏魚子 挑選的技巧
購買烏魚子 挑選的技巧學問
一月 9, 2011 作者: 產業訊息
烏魚子 挑買學問大
【聯合報╱記者陳靜宜╱專題報導】2011.01.09
每到11月中下旬,就是烏魚子養殖戶趕著宰殺烏魚取卵的時節。
台灣人每年過年,少不了要採買烏魚子,不過烏魚子該怎麼挑?一直是店家與買家之間的話題。如果說到香港買乾鮑有學問,那麼烏魚子的學問不會比乾鮑少。今年無論野生或養殖,約每台斤1,500元起跳,比去年上漲1到2成。
野生烏魚子 較稀有
烏魚子可說是台灣的代表性食品之一,烏魚分為野生與養殖,過去台灣有7成烏魚子都是野生,台灣烏魚的養殖史約只有60年左右。野生的烏魚又分為兩種,一種是外地進口,包括美國、大陸、巴西等地,一種就是從北一路往南游,游到茄萣至東港一帶產卵的本土野生烏魚。
日本人最氣的就是這點,台灣人開玩笑說,烏魚吃日本的、住日本的,等到吃飽喝足要生寶寶了,就主動游到台灣來,說台灣是寶島可非浪得虛名,台灣人每到冬至前,幾乎說只要走到家門口,烏金就自動送上門來,日本人還要花大把銀子,買台灣的烏魚子回去。
烏魚養殖戶一年等的就是這一天,飽滿肥美的烏魚子,成了過年過節的伴手禮。
很多人一聽到「野生」的,就認為是好或貴,因為「自然就是美」,但這麼說只對了一半,以本土的野生烏魚來說,覓食機率不一,肥瘦品質不一,因此要能取得本土野生肥美的烏魚子,就跟娶到一位美嬌娘的機率一樣,可遇不可求。
過去台灣還能捕到肥美大量的烏魚,不過,大陸人現在從福州一帶便把烏魚攔截下來,烏魚魚卵還未達肥美狀態就被捕撈,加工成烏魚子,抱持著烏魚子不夠大也無所謂的態度,反正先搶先贏、大陸人工又便宜,說不定哪天大陸製的烏魚子,還會反賣回台灣。
如果到台北迪化街去,問烏魚子是台灣的還是進口的?店家如果沒有失心瘋,一定會斬釘截鐵告訴你,是台灣東港的野生烏魚子!如果你接著問,那進口跟本土怎麼分,他內心會嘟囔著:「哼!想套我話。」然後回答,「不知道,我們沒賣。」
其實台灣的進口量很大,如果不是的話,台灣今年烏魚子不會因為墨西哥灣油汙事件而價格上揚。進口烏魚子雖是野生也有缺點,老外不懂烏魚子的加工處理方式,因此以冷凍方式進口台灣,到了台灣再進行加工製作,空運的成本過高,且還要解凍、處理、再冷凍,自然會影響品質與鮮度。
但若說要如何分出本土與國外烏魚子的差別,老實說連專家都說幾乎不可能,就像光看一顆心臟,醫師也不見得分得出來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的吧。
台灣雲林、鹿港一帶養殖烏魚的烏魚子會留鰭肉。
養殖烏魚子 不好賺
談過了今年野生烏魚子產量減少,按理說本土養殖烏魚子行情應該看俏,今年台灣烏魚子價格確實上揚1成,部分與本土養殖戶棄養有關,「漲價也沒賺錢,因為飼料與水電費都上漲,沒有用。」烏魚養殖戶望著成群的烏魚說。
雲林縣養殖發展協會前理事長曾煥佾說,「已經連續5年賠本,換成誰都吃不消。」這10年來,烏魚養殖戶流失掉十分之九。
烏魚要養到第3年所生成的魚卵才有經濟價值,甚至有的到了第3年的魚卵仍是虛弱的,這3年內要面臨多少風險,來個大停電都可能使得烏魚群暴斃。全台有8成的烏魚養殖均集中在雲林,其中口湖鄉又是雲林產量最大的地方,從這裡可以聽到養殖戶最多的聲音。
曾煥佾一門四代都從事烏魚事業,從早期捕烏魚到養殖,到現在加入加工業,就是因為不想讓盤商剝削。
本土烏魚子 有標誌
取卵取出烏魚腱的烏魚,裡面空了就只剩下空殼,人稱烏魚殼。
12年前,為了區隔本土烏魚與進口烏魚,於是眾人研究出在烏魚子銜接處留一塊鰭肉做為證據,一開始,消費者跟經銷商都反彈,認為養殖業者這麼做,是為了加重烏魚子重量,但經由不斷改良,從四方形肉到現在只有一小塊,已臻成熟境界,成為本土養殖烏魚子的商標,還有人吃到那塊醃製過的小小魚肉時,覺得美味可口,問能不能連醃的烏魚一起賣。
殺烏魚取卵留鰭肉成為一種慣例後,在口湖一帶還有「烏魚取卵大隊」,因為殺烏魚需要技巧,否則下刀過猛會連魚膽也一起割破,進而汙染到魚卵,還有的不懂得留鰭肉技巧,因此口湖的取卵大隊還會到鹿港一帶幫其他養殖戶取魚卵。
取出了烏魚子與烏魚腱之後,烏魚腱是烏魚的胃,一種灰色球狀物,吃起來脆脆的富嚼勁,兩者都取出後烏魚就宛如剩下空殼,人稱「烏魚殼」,攤商會前來批貨,運送到市場上賣。
烏魚子的肥美程度還有分級,光憑買貨人那隻能辨好壞的手,一摸就知道。
烏魚的性別 雌魚夯
烏魚很神奇,烏魚一開始是雌雄同體,若是養殖的話,透過飼料的酸鹼性能讓烏魚性別導向成雌魚,第一年就會過濾烏魚性別,雄魚會被淘汰棄養,因為養雄魚不划算,即使烏魚膘(烏魚的精囊)美味,但價格只有烏魚子的一半左右,卻要花費同樣的飼料與人力,因此到了第3年就幾乎9成均是雌魚,不需將魚全撈上來再分公母。
雌魚約占85%~90%,雄魚約占10%,雄魚若過多,一到發情期會全圍著母魚追逐,雙方都會因為「忙得不可開交」而忘了吃飯,就變得瘦巴巴,魚卵也不夠肥美。因此雄魚只能點綴性地存在於養殖區內,雖說雄魚才有魚膘,價格只要烏魚子一半,但想吃到卻也不容易。
一到了東北季風時節,烏魚養殖戶約在11月底便開始「搶收」烏魚子。雖然養殖的烏魚魚苗也是取自於野生,野生的烏魚若未被人類取卵,是會自然產卵的;但養殖的烏魚並不會產卵,只會化為脂肪流回體內,那對養殖戶來說,就真的化為烏有了。
加工好的烏魚子還要經過7至10天的曬製。
野生的烏魚子,當牠游過台灣海峽,再游經東港楓港,這時母魚與公魚都豐腴肥美,就是俗稱的「正頭烏」,受到洋流擠壓關係,母魚釋放魚卵,然後再往北游,就像產婦一樣,把所有營養都給了寶寶,生完小孩體力跟身體都非常虛弱,無論公母都瘦巴巴,被稱為「回頭烏」,大家不抓回頭烏除了因為品質欠佳外,也希望讓烏魚回鄉,等待明年再來,生生不息意味,孵化的烏魚則會游到基隆港一帶,魚苗業者再販售給養殖戶,就這樣不斷循環著。
烏魚子加工 過程繁
若有出現這類淺黃斑點,是烏魚子在冷凍過程遭到凍傷,不影響口感,只是賣相扣分而已。
許多報章雜誌都提過烏魚的加工過程,包括去除血汙、抹鹽醃漬、以磚壓製、用水沖淨、用布吸水、日曬風乾等等過程。其中,有一派以檜木來壓製烏魚子,認為這樣能讓檜木香氣滲入烏魚子裡,有一派卻認為這樣會干擾烏魚子天生的氣味,愛哪款可就見仁見智了。
另外,關於烏魚子的膜也有兩派說法,有的人吃烏魚子時習慣把膜剝除,其實膜也是烏魚子身體的一部分,是天然的產物,無須剝除。有人會認為魚膜若是破損,加工業者會以豬腸衣補救,但豬腸也是可以吃的東西,無須剝除,但個人都已有養成習慣,每人各有一套吃烏魚子的方式,這同樣見仁見智了。